近日股票配资怎么开户,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云南大学蕨类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团队在联合开展保护区蕨类植物调查中,取得重大进展。
调查人员在野外发现“消失”了52年和66年的两种蕨类植物边果蕨(Leptogramma sinensis)和双胞耳蕨(Polystichum bigemmatum)。云南大学副教授周新茂表示,这两种蕨类植物在首次发现并发表后,在野外就再也没被发现过。两个物种在乌蒙山保护区的发现,对研究区域的蕨类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边果蕨由植物分类学教授朱维明1973年在昭通绥江二十四岗首次采集到,基于采集标本,秦仁昌和朱维明两位教授于1974年发表了单种属—边果蕨属(Craspedosorus),距今52年在野外未发现其踪迹。基于形态研究,该种后来被置于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茯蕨属(Leptogramma),至今没有任何分子数据报道,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剩余65%该种植株高可达1.1米,叶柄长约40厘米,叶片长约65厘米,二回羽裂,羽片约25对,无柄,互生,羽裂达2/3以上;叶草质,干后绿色,下面无毛,上面连同叶轴和羽轴除有长刚毛外,并混生短糙毛;孢子囊群长圆形,生于侧脉顶端稍下处,较近叶边,主脉两侧有宽阔的不育空间。
双胞耳蕨隶属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耳蕨属(Polystichum),蕨类植物学教授武素功于1959年在四川冕宁县采集到该种的标本后,距今66年在野外未被发现,此次在乌蒙山保护区的发现是云南省首次记录到该物种。
该种植株高约60厘米,叶簇生,叶柄浅棕禾秆色,密被膜质、棕色的二型鳞片;叶片长椭圆披针形,长50厘米,近顶部常有2至多个密被红棕色鳞片的芽胞;羽片短镰刀形,基部上侧均明显呈耳状,小羽片及裂片的边缘常略向下反卷,顶端均具尖芒刺;孢子囊群小,生于小脉背部,囊群盖圆盾形,成熟时深棕色。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斜坡地带,境内山高谷深,气候立体多样,为众多古老、孑遗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避难所”。此次边果蕨和双胞耳蕨的发现,有力证明了该保护区是维护我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和重要基因库,其生态价值不可估量。这些物种的接连发现,更是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印证。
来源:昭通发布
编辑:姜蕾
审核:陈唯一
终审:付晓海股票配资怎么开户
发布于:云南省盈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